喝飲料:
除了水份,會多加其他糖類或調味劑,比起喝開水,對於身體的水份處理,複雜一些。
解熱:是除了補充水份之外的另一個重點。
從西醫看,出汗的生理功能只是用來「調節體溫」,因為流汗後,皮膚溫度平均可降低攝氏4度左右,新光醫院家醫科主任陳仲達指出。
比較起來,中醫較重視出汗,並且會依據出汗的時間與狀況,判定身體的健康與否,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理事長蘇三稜表示。
前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補充,中國自古就有「出汗養生治病」之說,例如喝粥出汗、運動發汗、熱水泡腳發汗……等。甚而還主張:
■出汗可以通經活絡,疏通血脈。
蘇三稜引用「汗為心之液」的理論指出,有經驗的中醫師可以由人體出汗的狀況,觀察心臟的盛衰,因為出汗太多,體內的電解質不平衡,如果鈉離子不足,便會抽筋、心臟無力,嚴重時甚至還可能昏倒的情形。
■出汗可以清洗毛孔,排出體內的鉛、鍶等致癌物質和其他有毒物質及廢物。
西方科學家最近也發現:在每個汗腺內均存在免疫球蛋白A,這種物質能阻止外界細菌和病毒從汗腺進入人體。
(資料來源: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14830&page=3)
健康|夏天注意補充水份與排汗
健康|夏天注意補充水份與排汗